微信扫一扫
合同签订后,在履行过程难免会发生合同当事人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形时,就涉及到合同的变更。
01.
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
1.应协商一致并约定明确,否则推定为未变更
合同签订后在尚未完全履行完毕之前,合同当事人均可以协商变更合同的相关内容。经当事人协商一致,或依法律规定可变更合同,但是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此时需要按原合同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履约法律风险大大增加。
2.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1)如果变更是以口头形式作出的,发生纠纷后往往有一方不承认且守约方难以取证,如果无其他证据证明合同已变更内容的,一般被视为合同没有变更。
(2)因合同变更形式的多样化和随意性,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合同实际履行信息和保存合同变更的证据,一旦发生争议,企业存在举证困难和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
02.
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
1.明确约定合同变更方式、情形
(1)在合同签订之前明确约定合同变更的方式,如约定变更合同采用书面补充协议、通过约定指定邮箱的指定联系人发送书面通知、接收方需对合同变更作出明确书面回复等。
(2)合同当事人在签署合同时明确约定合同允许变更的情形。对于单方擅自变更合同内容应约定明确的违约责任,从而提高合同相对方的违约成本,限制对方随意变更合同。
2.尽量采用书面协议的形式变更合同
在补充协议中要对原合同的约定进行描述,并说明变更的理由和原因,再对协商后的变更内容进行描述,避免产生纠纷。
3.合同变更应经对方授权代表确认
为避免后续产生争议,双方沟通变更事项时,要由能够代表买卖双方的人员,比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有权代理人“拍板”,确认双方就变更后的履行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书面的补充协议。如果双方以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变更合同履行内容的,要注意留存证据,同时就变更事项签订一份书面补充协议。
4.发现合同履行变更应及时主张权利
(1)当发现合同对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或者存在单方擅自变更合同的情形时,公司应当问明原因并表明立场,必要时以书面形式进行固定。
(2)若涉及违约及损害赔偿,应当及时按照原合同约定向对方主张违约金及损害赔偿。如未及时主张,有可能会被视为默认接受变更,从而产生对合同变更的效力并导致丧失索赔主动权的风险。
END